工程招標中需要bim工程師招標用bim證嗎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房地產集團的掌門人,王健林的觀點常會引發業界的關注。此言一出,引發了BIM是否將成為招投標行業終結者的討論。
究竟何為BIM?
BIM是英文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簡寫,直譯過來就是“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應用平臺。
BIM的技術核心是一個由計算機三維模型所形成的數據庫,不僅包含了建筑的設計信息,而且可以容納從設計到建成使用,甚至是使用周期終結的全過程信息。通過建立5D關聯數據庫,施工單位可以使用BIM準確快速的計算工程量,提升施工預算的精度與效率。由于BIM數據庫的數據粒度達到構件級,使得工程建設項目的項目經理實時、快速的獲得支撐項目各條線管理所需的數據信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成為可能。
簡單來說,BIM并不是僅僅將原先二維的工程設計圖紙三維化、可視化,基于BIM的3D模型,還可以實現對于工程建設項目的造價、成本的控制,進而實現對實際的建筑工程建設行為的模擬。這也就是為什么王健林先生會說實行BIM后,萬達就不招標了的原因。
BIM會成為招標行業的終結者嗎?
首先,工程招標是指建設單位對擬建的工程項目通過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吸引建設項目的承包單位競爭,并從中選擇條件優越者來完成工程建設任務的法律行為。
在我國,一定限額以上的涉及公共利益、公眾安全的工程建設項目屬于依法必須招標的范疇。王健林先生的萬達集團其核心業務是房地產開發,而蓋樓這個行當恰好就屬于依法必須招標的范疇。因此萬達招標不招標,王董事長還真說了不算。
招標行業是否在BIM橫空出世后就陷入窘境了呢?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
首先,在招標這種交易方式下,通常是由招標人通過發布招標公告或者向一定數量的特定潛在投標人發出招標邀請等方式發出招標的信息,由各有意響應招標文件要求的投標人參加投標競爭。招標人經過對各投標人的報價及其他的條件進行審查比較后,從中擇優選定中標者,并與其簽訂采購合同的行為。通過公開交易信息,使整個交易過程暴露在陽光下,從而避免或者減少腐敗行為的發生。如果拋開了招標程序,單靠BIM是無法實現減少腐敗的要求的。
其次,工程建設項目招標,前期需要經過立項、可研、勘察、設計及設計評審等程序。在每一步都順利通過并且資金到位后,工程建設項目才能夠啟動招標程序。在招標階段,還需要對項目進行工程量計算和造價評估。同時,招標階段不僅僅是要招工程建設項目的施工單位,還要招監理單位以及各專業和勞務分包單位。招標投標作為一個復雜、縝密的系統工程,其間需要幾個甚至十幾個單位、諸多人員的通力合作和協調,單靠BIM來完成將會力所不能及。
最后,招標特別是公開招標強調是充分的競爭。招標的核心價值是通過一套完整的、統一的競爭程序來實現招標人利益的最大化。僅從王健林的講話來看:“一個項目根據所在地區和產品等級,成本按照樣板計算就可以。”這樣脫離了競爭和比較的簡單成本核算方式,對于像萬達集團這樣一個機構龐大、人員眾多的大型綜合性企業來說,能否保障其股東利益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BIM與招標并非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
BIM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會極大地提高招投標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避免招標投標固有的一些缺點。在招投標過程中,招標人可以根據BIM模型編制準確的工程量清單,達到清單完整、算量快速、結果精確,最大程度地減少施工階段因工程量問題而引起的糾紛的效果。
同時,投標方也可以根據BIM模型快速獲取正確的工程量信息,與招標文件的工程量清單進行比較,制定更好的投標策略。BIM技術與招標投標相結合,將可以大大減少根據圖紙統計工程量帶來的繁瑣的人工操作和出現錯誤的可能,使得招投標工作在效率和準確性上得到顯著提高。基于BIM的自動化算量方法能夠將招投標從業人員從繁瑣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節省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于更有價值的如詢價、評估風險等工作。
再者,招標人通過BIM實現的精確結構設計和工程量核算,可以放心大膽的采用最低價法去選定中標人,更進一步的杜絕招標過程中弊端。投標人在投標過程中,可以借助BIM,實現對施工方案的全景模擬,將投標方案直觀、形象地展示給招標人。結合當前我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電子招標投標的大背景,這一技術上的改變將有可能引發招標、投標方式的深刻變革。
招標投標行業在全面跨入電子化時代以及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把握這一新技術革命帶來的難得機遇,充分利用BIM技術以及其他種類的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想方設法來提高招標投標的質量和效率,使得招標投標行業真正能夠趕上信息化時代發展的步伐,邁上互聯網+的臺階。
免責聲明: 本站提供的任何內容版權均屬于相關版權人和權利人,如有侵犯你的版權。 請來信指出,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刪除! 所有資源均由免費公共網絡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請勿公開發表或 用于商業用途和盈利用途。
本文鏈接:http://www.hongzguoj.cn/bim/26591.html
發表評論